DB3204∕T 1069-2024 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地建设指南(常州市)
ID: |
5796403C78014D7FAE717905A8CFFF62 |
文件大小(MB): |
0.27 |
页数: |
10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10/20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13.020,CCS Z00 3204,常州市地方标准,DB3204/T 1069—2024,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地建设,指南,Construction guidelines for practice base of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restoration and ecotourism,2024-09-06 发布2024-10-06 实施,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3204/T 1069—2024,I,目次,前言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体原则.1,5 生态修复.2,6 生态旅游.3,7 生态教育.3,8 社区参与.4,9 综合管理.4,附录A(资料性) 生态教育中心规模表..6,参考文献7,DB3204/T 1069—2024,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常州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北)生态环境局、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常州龙城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姜润、周文鳞、陈俐伟、罗玉清、王逸姣、李姣、吴兆月、岳文泽、施迦耀、,郑慧珊、赵梦,DB3204/T 1069—2024,1,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地建设指南,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地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总体原则、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社区参与和综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地的建设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HJ 1272—2022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指南(试行),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对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的国土空间,采用自然恢复、,适度人为引导与修复等方式,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活动,3.2,生态旅游ecotourism,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3.3,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地practice base of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and ecotourism,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生态修复手段,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促进,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文明宣教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区域,4 总体原则,4.1 战略引领、生态优先,4.1.1 应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和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实践地开发建设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生态空间管控等空间规划和管控政策,涉及相关行政许可事项按规定报批,DB3204/T 1069—2024,2,4.1.2 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为导向,以生境优化、景观完整、容量控制为准则,科学提出项目建议,开展实地踏勘及调查评价。在确立保护重点和范围的基础上,开展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分析,确定保护,与开发的方向与模式、近期与中长期目标,4.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4.2.1 实践地建设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尺度间的资源环境禀赋差异,4.2.2 依托保护和修复工作,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尊重当地历史文脉和人文景观,保护传统节庆、,地方戏曲、民俗表演等各类文化资源,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生态产品体系,充分发挥实践地观光旅游、,科普考察、物种繁育恢复和生态文明宣教等功能,4.3 统筹兼顾、持续发展,4.3.1 综合研判生态修复、生态旅游需求和定位,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3.2 结合社区发展需求,广泛吸纳社区力量参与生态修复过程,开展社区保护实践,促进所在地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样板区域,5 生态修复,5.1 实施管理,5.1.1 针对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湿地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修复、河湖生态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等不同类型,统筹政府、社会和专家等各方力量,科学合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5.1.2 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制定生态修复分级分期的约束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开展适应性管理,滚,动推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不断优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方案和措施,促进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和功能提升,5.1.3 优先使用乡土植物对退化植被进行恢复。优先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及天然沙土、石质和木竹等,当地原材料。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能源设施,5.1.4 遵循生物友好型策略,综合运用生态廊道和人工生物通道建设、重要栖息地恢复、物种资源迁,地保护、保育基地建立等方法,强化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回归引种和野生种群重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5.2 监测评估,5.2.1 应定期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建立生态修复全过程跟踪管理技术体……
……